红山家园

关注民生 . 红山百姓家园互动交流平台,欢迎您!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868|回复: 0

      怎样看待现在的农村教育问题?

      [复制链接]

      628

      主题

      751

      帖子

      31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1
      发表于 2020-10-5 17: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活在农村,只讲一下农村目前的情况。前几天跟小侄子玩,突然冒出一句“最讨厌上学了”。侄子今年九岁,小学四年级了,这么小的年龄就有厌学情绪。说说我们小的时候,我是八零后,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条件比现在差多了,教室没有电风扇,房间是瓦房,只有一个小灯泡,那时候我们小学也要上早自习,但是除了早起起床时候的痛苦,还是很高兴去学校的,那时候最高兴的就是体育课小伙伴一起玩弹珠,打面包,砸毽子,还有自然老师带我们去野地采花研究花蕊,周末全校的大扫除是最热闹开心的时光。

      可是现在情况大有不同了,我们这边是贫困县,不知道跟其他地方有没有不同,早上八点半开始上课,中午国家补贴一顿营养餐,所以所有的小学生都在学校吃午饭然后教室课桌休息,下午是四点半放学。音乐课没有上过,体育老师还是经常有事……

      许多班主任都是兼职体育音乐老师,所以……感觉现在的小学生很累,学校现在都是害怕出现安全事故,取消了很多的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一整天都待在学校难免会出现厌恶的情绪,放学做完作业的业余时间,都是接触手机电脑,否则就觉得很无聊。还有就是现在的农村学校教室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我的邻居女孩考的特岗教师,教的英语,竟然连音标都搞不懂,虽然现在老师都是大学毕业,感觉真心比不上一些低学历的老教师认真负责,态度职业

      自从四月到贫困地区踩点以来,有些想法就憋在心里,不知道该怎么说,今天尝试着梳理一下,文字较长,请有兴趣的读者耐心阅读。感谢您的耐心!

      为落实全年级的社会实践点,我们一共拜访了河北、山西共计15所中小学,有好几个都在国家级贫困县。

      穷是一样的。比如校舍老旧,比如桌椅陈旧,比如一日三餐的总费用是8元或10元,比如不能洗澡,比如偶尔断水停电,比如旱厕都很臭很脏等等。

      淳朴热情是一样的。各实践点对我们的师生都很照顾。有些学校原先没有安排我们学生教授主科,但后来又提供了上课的机会;有学校允许我们的学生去用人家的教工厕所;有学校特意开放一次洗澡的机会;我所在的学校,老师带着我们的学生翻地,食堂大师傅带着部分孩子帮厨,允许我们师生在食堂洗脸刷牙;每到一户村民家里,都是水果点心热水招待,对我们的问题有问必答……

      其实,我们国家是亏欠农村的。改革开放以前,因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及优先发展工业的发展战略,国民收入分配表现为农业向工业倾斜、农村向城市倾斜,国家以隐蔽的价格形式、税收方式及储蓄方式从农业提取大量剩余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据有关部门测算,1979年以前的29年里,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为4500亿元。(以上引自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论财政分配政策与“三农”问题》)可以说是压榨农村带来了工业和城市的初步发展。另外,由于实行农村农业人口与城镇非农业人口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农民和城里人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第三,农产品价格始终低廉,导致农业种植收入上不去。发展到今天,农村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农民纷纷在离开农村,农村已经不是许多读书人心里臆想的“田园”了。

      好在政府开始投入了,虽然数额很少,但终于是开始了。

      有几所乡村学校有一定资历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的月收入能达到三四千,有的县城中学高级教师拿到手的工资甚至能达到六七千(和本人现在的工资相当,我是高级教师、西城区骨干教师,工作量包含年级组长、两个班的语文课、每周两节选修课),比在当地种田、在工厂做工收入要高。另外,每个孩子上学,政府也有相应的补贴给学校。国家还给学校免费配送牛奶和小点心,每个孩子每天一盒牛奶,一包点心。我看了外包装,蒙牛牛奶,当地产的点心,并不是三无产品。也吃了,味道还可以。(在山西的时候,有学生告诉我,他们家自己的地加上租来的地,合计近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两万多。妈妈在村旁边的工厂上班,普通工人一个月一千多,做管理层的话能到四五千。)

      我所在的县是盐碱地,国家免费发放硫酸亚铁,用以改善土质。本地私立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一亩地用掉了一千斤硫酸亚铁,土地质量才明显改善。同时,因为是贫困县,农户会有按田亩数发放的补贴。我们到村民家里拜访的时候,一位村民告诉我们,国家会免费发薄膜,一大卷管两亩地,会有农药化肥的补贴发到农保卡上(只有几十块钱),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80元(当然,与城市里的退休金没法比)。

      之前四处走访确认实践点的时候,主管社会实践两年的科建宇老师也告诉我,今年比去年条件有改善:某校操场翻修了,某校教室里添投影了,某校加了篮球架了,某校食堂有凳子了等等。在我们这支小分队来本地之前,刘校长捐了六千元给学校,更换了食堂里之前脏到已经发黑的洗碗池。去年,四中网校给这里捐赠了五台电脑。

      但是差异也是巨大的。

      同样简陋,但有的学校窗明几净,整整齐齐,有的则一进楼就有异味,教学楼内、操场上都有垃圾,苍蝇到处飞。

      同是贫困地区的学生,有的学校的学生见了我们会主动问好,有的就普遍羞涩腼腆。有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有的脏的不得了。我们这个实践点有个小孩一学期只能洗一次澡,他说他不爱洗澡,因为每次洗澡都很疼。

      同样是乡村教师,有的看上去的确像老师的样子,但有个别学校里一些老师看上去就像是附近的老农,毫无书卷气。

      有的学校,阅览室是使用的,晚上安排了电视课,可以带孩子看看新闻、动画,有的学校阅览室则大门紧锁,里面堆满了捐赠的书,但蒙着厚厚的灰尘。

      我们叨扰的私立学校,实验室里药品齐全,带化学课的郭昕哲同学告诉我,“比四中的实验药品还全”。但是,上面蒙着厚厚的灰,从来没用过,有些可能都过期了。一问当地学生,从来没做过实验。

      我们叨扰的私立学校八个年级(二年级没有招生)不到两百名学生,16个老师。有个别公立学校一百多学生,三十多个老师。某公立校有四十多位老师,但三十多位是特岗教师。特岗教师是中央的一项措施,鼓励新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当教师,保证收入与当地公办教师持平。这些年轻人中许多是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这条路的,也没有什么教育教学经验。

      有些地方实在太苦了,不会有什么年轻人愿意来。我们到过的山区里的一所小学,最年轻的老师已经46岁了。当时我想,如果是我,见过大同,见过太原,不是迫不得已也不会到这里来。那所学校在山里的几个村子之间。当地政府在山脚下找了块空地,围上围墙,盖了一栋楼,加上些基础设施,就是一所学校了。这所学校离最近的村子都有三四公里的山路要走,所以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全部住宿。在光秃秃的大山环绕之下,整个学校萧条冷落。一个年轻人,在这里是看不到未来,甚至会没有正常的生活的。有奉献精神、后顾之忧较少的短期支教可能还可以支撑几年,但要扎根在此,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婚姻、子女的成长、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都会是问题。

      那么,出问题的到底是什么?这些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我一介草民,不了解更多的现实,只能凭自己只鳞片甲的所见所闻来说一点自己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感想和判断。并不是专门长时间的调研,并不具备专业梳理的能力,所以,以下文字只是供大家参考,用以了解一些侧面或横截面。

      首先是撤点并校、规模化办学的问题。

      因为各地适龄儿童的减少,因为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外流,许多地方的学校收不到足够数量的学生,国家开始撤点并校,开始搞规模化办学。于是各地的中心学校开始兴起,校园规模大,人数多。最后汇到高中的时候,就出现了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等超级学校。这种不得已,表面上看没有大毛病,但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祖父母,到一群同龄的孩子中间生活,每两周回家团圆一次,他们互相之间能浸染什么?一个普通素质的老师要带十几个几十个学生,哪有那么多的爱心和耐心?咱们各家只带自己一个孩子的时候都会有丧失耐心的时候,更无论没有血缘纽带的老师了。小孩子的确又很不好带,我临近大学毕业时曾在师大实验小学实习过一个月,带四年级,深感工作艰巨。带二年级的兄弟最后直接说我可是不当老师了,小孩太难教了!他最终的确也没有当老师。幼教是门极专业的活儿,可惜,有多少专业人士能到这样的地方呢?(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家都做牺牲自己的圣人。而且,没有道理“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清贫”,知识和教育应该有其价值体现。)

      所以,这些小孩中的大部分是缺乏爱的。没有被爱的感受,就缺乏爱人的能力。缺乏爱人的能力,长大后会做什么?当我亲眼看到这些离家在外的孩子时,看到他们的宿舍时,我瞬间就想起了贵州毕节自杀的那几个孩子,也想起了校园欺凌事件、杀害师长事件,这可能是这些事件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站在那里,心里除了痛,只有痛。全国有几千万这样的儿童啊!他们,是我们未来的一部分。而且,有些地方政府还提高入学门槛,人为制造父母和子女的两地分离。但另一方面,又有“江苏发出全国首份关注留守儿童督促令”的新闻,督促这些多年外出务工的父母抽空回到家乡,履行法定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你让我们陪孩子,但孩子不能在我们工作的地方上学,好难。

      另外,刘校长给我提供了一个角度:村里有所小学,对村里的文化氛围都是有影响的,一所学校就是一个文化、文明传播站。现在,学校纷纷被裁撤,新建的校区都远离村庄、住户,辐射功能不可避免地就衰弱了。另外,过去教师的地位高名声好,在村里的社会影响力也大。但如今,部分教师不好好上课,给自己的学生开补习班,或者过年过节的时候收家长的各种礼金,有钱的坐前排没钱的坐后排等等,导致教师整体形象受损严重,还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吗?

      其次是地区经济差异、城乡经济差异带来的师资流失问题。

      我是湖北人宜昌市人,93年从镇里考上了县里最好的枝江一中。学校里有因为政治动荡阴差阳错扎根在县城的老牌大学生,有华师大毕业的高材生(我记得讲《景泰蓝的制作》时老师拿一根景泰蓝钢笔在全班传看,那是在北京念书的同学送给她的),有五六位特级教师。满头银发的体育老师据说还有某运动项目国家级裁判的资格证。威严而受人爱戴的朱政文校长领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校从不补课,每天下午最后一节都是活动课。每年有艺术节,有全校参与的新年联欢,高三也不例外。何副校长带着老师们组建了一支乐队,他自己打架子鼓,有模有样。每周五晚我们都羡慕地看着学校多功能厅里霓虹灯闪烁,那是老师们的周末舞会。我们上摄影课,人手一台海鸥相机。四十几位同学在暗房里一起冲洗胶卷的时候,老师骄傲地告诉我们:“这是全县最大的暗房。”我们用当时最先进的苹果机编过程序,听过由自己编程而出现的音乐片段。

      我们学过给电路板点焊。我们有正经的化学实验。我进文科班后,班主任汤妈妈让我做文艺委员,“你的任务就是带着同学们玩儿!”于是我名正言顺地每天在教室里放流行歌曲骚扰大家。我们三个年级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做操,有一套是体育老师自编的武术操,高三时则打太极拳。然后是高考的辉煌。96年宜昌市理科前三名、文科前两名都是我们枝江一中的,我记得光武汉大学就考上了三十多个。这对于一所普通的县级中学来说,绝对是振奋人心的成绩。那时即使是乡村、地方,都是有活力的,教育理念并不比现在的城里差。

      可是,20年以后呢?学校搬到县郊的新址了,规模扩大了,开始补课了,办学质量却下滑了。为什么?教师资源流失了。先是一批老先生退休了,接着好多老师走向了宜昌、武汉、广州、深圳、北京等地,因为这些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给教师的待遇相对要好。待遇差距一拉大,城镇发展不均衡,有想法的老师就动起来了。2013年,我居然在北京遇到了我毕业后做一中校长的陈老师,他现在在北京某所重点中学任教。自己来了北京,孩子也跟着进了北京,在北京参加高考,录取率上还是有优势的。经济差异拉大,导致师资损失;师资流失,导致成绩下滑;成绩下滑,导致学生流失。现在我们县只要有条件的,都把孩子往宜昌市送,上夷陵中学、宜昌一中。

      这还只是经济并不算落后的中部地区和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较量,那么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呢,用什么来竞争,用什么来留人?

      第三是社会传统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从好些个村子匆匆走过,又带着学生在本地的村子看了看,每走一段都有垃圾堆。村委会也会做些事,比如在墙上画上二十四孝,贴些标语,但不知为何,没有人管垃圾这事。我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爷爷都会扫房前的场院,婆婆(我们那儿管奶奶叫婆婆)都会扫家里的地,扫完再洒点水压压尘土,垃圾是不会到处乱扔的。所谓“穷家勤扫地,贫女巧梳头”嘛,卫生是一定要讲究的。有一年我在媳妇老家陕西过年,下了大雪,我岳父带着我们几个扫雪,从院子里一直扫到村口。有垃圾也绝不会堆到外面不管。这就是一个村民对公共区域的态度。但这次我们进农户,家里其实都还行,就是村里公共区域的垃圾堆没人管。我跟当地人交流这个事,人家说村委会不管这个事,只有上级来检查工作的时候才管。我琢磨,就算平时想管,估计也管不了。人情社会,给面子就拾掇一下,不给面子呢,谁听你的呀。村里修个路,跟主路就差三十米却不修了,成了断头路,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老传统上宗法管理宗族事务的力量消失了,新历史里公社的集体管理其实也已失效。村民自治?我估计很多人不会知道这个概念。

      因为绝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农村里普遍是老人、女人和孩子。子女交给祖辈,家庭教育中也有很多问题。老人不怎么识字,也不太管得住孩子,又不能跟上电子时代、网络时代的步伐,跟孩子没什么好交流的,所以孩子们休息时间里普遍的是玩电脑、玩手机、看电视、看网络小说,看有价值有营养的书的很少。父母在身边的大体也是如此。因为有的父母会很忙。我有个老同学在地方上做副镇长,跟我讲当地的农民种一种经济作物,一年能挣好几万,但经常得早上四点就开始干活,累的很,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管孩子,所以孩子住校还省了家长很多心。有闲有时间的,也因为自身水平的限制,对孩子的教育也没有什么好的做法。贫困地区还有一种极端情况是买老婆,女人生了孩子之后想办法跑掉。或者因为实在太穷娶过来的媳妇熬不住,自己跑或者带着孩子跑。我们拜访某所学校时,校长就指着一个孩子悄悄告诉我们,他妈妈最近天天跑到学校里来要带孩子走,估计是想跑了。这些孩子的境遇大家自己去揣想吧。

      文化氛围上,大家也可以比较。我小时候,还有金庸古龙梁羽生琼瑶,可现在是劣质的网络小说;我小时候,还有罗大佑、李宗盛,可现在呢,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我们都知道读书(不是上学,不是考试)是能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启迪思维的,是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甚至命运的,但眼前的这些孩子,没有人引导,没有人提醒,完全靠个人的觉醒,很难走上爱读书的道路。咱们可以想想,外面是充满诱惑的电子产品,家里没有书籍,学校里不让看课外书,在散养的状态下,有几个孩子能自我觉醒?

      这些孩子的父辈,初中高中学历为主,一年中农忙的时候在家忙农活,农闲的时候就去附近的大同、太原等地打工。我们所在的村子多数是到工地做泥瓦匠。因为多是打短工,自身的劳动价值不可能得到提升,挣的钱也有限。最近几年外面的活儿越来越少,所以有少数人回来想别的办法,比如搞养殖等,但这么做的前提一定是自己原先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挣钱的事非常重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彩礼。彩礼真的很高!娶个媳妇少的要20万,多的要50万!如果能再加上一辆好一点的汽车更好。而且,地方越穷,彩礼越高。

      在社会传统、家庭传统都消失的情境下,在大家都要忙着挣钱的情况下,孩子的家庭教育必然是会出问题的。

      第四是现有师资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问题。

      导致师资较弱的原因在前面讲经济差异的时候讲过了。贫困地区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是很多领导、老师不会做教育。这么说很残忍,因为毕竟是他们还坚守在一线,坚守在最贫困最艰苦的地方。但有些事真的不是能力的事,是理念的事,是胆量的事。比如之前提到的阅览室不用、实验室不用,比如体罚,比如照本宣科,比如念完课文就让抄教辅,比如只知道加时间加练习……

      另外,教育水平除了理念上的东西之外,还有很多对细节的管理。

      之前我们初次拜访的时候,就明显感受到了卫生状况的差异。有几所学校的卫生状况非常好,但有的学校就做的不够好。比如我们这一组体验生活的地方,刘校长提前捐钱换了已经发黑的洗碗池,使用效果是什么样的呢?每顿饭后都堵。硬件上的问题是池子下面的排水管居然是扁扁的排水不畅的软管,软件上的问题是孩子们没有意识到残渣不能大量倒在这个池子里,食堂的师傅们或值日生们也不去清理堆积在池子里和池子边上的剩饭剩菜。我带着学生清了几次,但起不到治本的作用。看着挺好的大理石桌台,看着簇新的泛着金属质感的洗碗池,我心里有些别扭。

      其实孩子还是听话的。洗碗池上方的墙壁上,写着“请大家按顺序排队”,果然每次洗碗的时候孩子们都是排队的。教学楼内每天早上5:30就有孩子在扫地、洒水,我特意问了一个班长,这个需要人提醒吗,有没有人逃值日,他非常肯定的说不用提醒不会有逃值日的。那么,洗碗这事就是个教的问题,收拾洗碗池桌台就得有人管。有一天我发了张改善伙食的照片,一桌子的鸡骨头。有老同学回复说:“学校竟然不教导每个人收拾自己的残局。”这才是有教育意识的。有一天晚上上电视课,给孩子们放动画片,惊人的情况出现了:孩子们开始集体嗑瓜子。等电视课结束时,一桌一地的瓜子壳、包装纸。第二天早上,值日生再来统一收拾。我们去村民家里拜访,摆出了瓜子,旁边放个盛瓜子壳的小盒子,但家里的小孩嗑完瓜子就是直接扔到干干净净的瓷砖地上的。随地扔垃圾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我犹豫了好几天要不要跟这儿的校长提出来,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只是跟他说这个软管最好换一下。为什么不说呢?因为不好意思。校长对我们很关照很热情,我如果还在那里指手画脚,就太不厚道了,而且真的会伤感情。

      12年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同学曾给我讲,某校宿舍始终有一股浓浓的尿骚味儿。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冬天嫌冷,都不出楼上外面的厕所,而是在楼道里就地解决。宿舍楼里没有厕所?有。但是不让用,说是没人打扫,于是干脆关闭了事。挺新的宿舍楼,挺浓郁的异味儿。一所干干净净的校园其实并不需要花很多钱,而是自己管理、维护起来的,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首先是育人,人都没有,分数也很难上去,就算分数上去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前路在哪里呢?我心里充满疑惑。

      是的,国家有国培计划(为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而举行的国家级培训),许多NGO组织也在做农村教师培训(比如崔永元的“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我们学校今年6月也即将开始第一次对社会实践点学校教师的培训……但我总觉得这是杯水车薪。都说发展需要时间,都说改革会有阵痛,都说前进会有牺牲……我也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这就是野蛮生长的一部分,万物自有其生存之道,但我还是觉得心头沉重。

      生命从来都是顽强而倔强的。

      现在,我只能用这句空洞的话语来作为这篇冗长的文章的结尾。

      如果本文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还请谅解。

      补充:长期支教和长期的教师培训,是临时解决的办法;发展经济,提升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村吸引力,还是长远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知妥否。任何短期支教,都是打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